制冷剂行业高速发展,寻找更优质的新型环保
冷媒成为我国制冷行业共同的课题。
R410A一直被视为
R22的最佳替代品,但无论从产品特性还是经济层面而言,R410A仍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,寻找更优质的新型环保冷媒成为我国制冷行业共同的课题。
我国空调生产企业普遍使用的制冷剂为R22,也就是俗称的
氟利昂,对臭氧层有较大的破坏作用,而且根据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约定,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分别于2020年和2030年全面禁止使用该制冷剂。中国HCFCs的控制目标是:到2013年,冻结国家层面HCFCs消费量在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值上;到2015年,在此基础上削减10%。据估算,实现第一阶段整体削减目标,意味着中国HCFCs消费总量的17%将受到控制。
R410A一直被视为R22的最佳替代品,但无论从产品特性还是经济层面而言,R410A仍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,寻找更优质的新型环保冷媒成为我国制冷行业共同的课题。
也正是在如此迫切的要求下,我国制冷行业在
新冷媒的研发使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目前,空调行业中两大冷媒
R290和
R32成为大热候选冷媒。2011年7月14日,全球首条
碳氢制冷剂R290(俗称“
丙烷”)分体式空调示范生产线在珠海格力电器正式竣工;2011年初开始,美芝致力于R32冷媒的开发,并于今年初正式推出了R32冷媒产品。
R410A只是过渡
R410A是一种
混合制冷剂,它是由R32(二氟甲烷)和R125(五氟乙烷)组成的混合物,由于不含氯元素,故不会与臭氧发生反应,即不会破坏臭氧层。对于采用“
R410a”制冷剂的空调,习惯称为“无氟空调”,这已是约定俗成的称呼,但其分子式中却仍含有氟元子,从环保的角度出发,这一产品并不是环保空调最终制冷剂,只是在更新的制冷剂没有研究出来之前的暂时性替代品。
同时,全球
R410A制冷剂的专利权被杜邦、霍尼韦尔、大金等少数外资企业所掌控,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,曾一度形成了对环保制冷剂技术专利的高度垄断,极大地限制中国制冷产业的发展。我国所使用的R410A冷媒均需向这三家企业支付大笔的专利费之外,还得面对高昂的产品价格,另外这3家企业手中的R410a专利在中国区域于2011年到期。
因此,R410A并非环保制冷剂的终极品,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替代品。虽然其不会对臭氧层产生破坏,但仍是“温室效应”的元凶,我国企业在定价等方面没有主动权。因此由我国制冷企业一直在积极寻找更安全、更环保和更便于运输的制冷剂。
R290、R32或是未来主流
随着,我国制冷巨头格力、美的、美芝相继发布在新冷媒研究上的成果后,R290、R32进入我们的视野。
R290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从液化气中提炼,相比于合成的制冷剂成本更低,同时GWP值和ODP值接近0。德国R290的运用相对成熟,已经用于家用热水器和空调系统中。
在2011年7月29日蒙特利尔多边基金第64次缔约国会议上,中国正式签署协议,在家用空调方面中国将获得7500万美元的改造基金,帮助中国在5年内建设18条R290家用空调生产线、4条R290空调压缩机生产线,以及14条R410A空调生产线。2011年7月,格力、美的
R290冷媒空调生产品投产,格力年产能10万台,产品出口德国、马尔代夫以及意大利。美芝也已经在
R290制冷剂上有了近20项专利技术。无论是整机生产企业还是上游企业,都认同R290是未来环保新冷媒的发展前景。
但是R290的上述优势却比不上“易燃易爆”这一致命缺点的杀伤力。R290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。由此就带来生产线与产品安全性的问题。“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”的心理下,一旦全国出现一例R290空调爆炸就会引发消费者恐慌,因此,国内R290冷媒空调的生产与推广还相当谨慎。
另一个R22的替代品则是R32,R32制冷剂破坏臭氧潜能值(ODP)为0,全球变暖系数值(GWP)675,工作压力与R410A基本相当。相同制冷量下,R32充注量仅为R22的2/3左右。相比于R290,R32只具有低度可燃性,相比于R410A,R32的全球变暖系数只有前者的1/3左右,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当前最具潜力的R22的主要替代品之一。
从2011年初开始,美芝致力于R32冷媒的开发,经过油品选配、可靠性评价、产品应用探讨等多方面研究试验工作,解决了R32冷媒高排气温度的问题,并于今年初成功试验了R32冷媒产品。目前,该款产品已送样给空调厂家进行匹配测试,从测试结果上看,该冷媒压缩机在能效利用、可靠性方面均已具备了良好性能,得到了空调厂家的高度评价。
制冷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宏观指标、全球臭氧层破坏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影响,R22之后寻找环保型的制冷剂是摆在制冷行业面前的重要考题,R410A、R290、R32谁将成为R22的替代品,还有待市场考验。值得肯定的是,无论是何种制冷剂,在新型制冷剂产品的研发中都加强了我国制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为制冷行业低碳环保发展开辟新道路。但这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完善、能否规避外资企业的专利、生产售后等技术的完善都是未解的难题。